|
|
您現在的位置:廢金屬資訊網 > 新聞詳情 |
|
2017年12月19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以下簡稱《方案》)也同步印發。以此為標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方案》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碳市場、怎樣推進碳市場建設提出了要求、作出了安排。
時至今日,已近9個月的時間,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進展一直備受各方矚目。
從扎實根基做起
9月5日,生態環保部在北京組織發電行業、民航局以及各有關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代表召開發電行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動員部署會。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在會上表示,4月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職能由發展改革委劃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在轉隸過程中,生態環境部正持續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
這次市場部署會是生態環保部自轉隸以來在全國碳市場建設上的第二次亮相。6月13日,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在轉隸過程中,氣候司也在按照“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干勁不減”的要求,持續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行業相關人士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表示,9月召開的市場動員部署會除了在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相關內容上做了進一步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還是第一次由各地方環境保護部門和發展改革部門共同參加的會議。
“我國從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天津、重慶、湖北等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在碳排放權交易的職能上認識不充分,所以很有必要讓大家統一學習一下!毕嚓P人士說。
莊國泰在動員會上表示,加強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要研究制定對地方主管部門、重點排放單位、第三方核查機構等開展大規模培訓的工作方案。針對職能轉隸后的各地方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隊伍,生態環境部將著力加強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碳市場隊伍和能力建設,及時開展相關培訓,盡快熟悉碳市場建設相關業務。行業協會和中央企業集團主動發揮作用,利用各自專業優勢廣泛開展能力建設,為碳市場的順利運行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
李高也曾在第六個“全國低碳日”說:“發電行業是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突破口。希望有關部門、各地方和行業協會積極行動起來,重點做好發電行業宣傳動員、人員培訓、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開戶等工作!
據我們了解,在市場動員部署會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就將組織為期一天半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培訓會。
無論是在“軟件”上的投入還是“硬件”上的建設,都突出了一個穩字。也正如生態環保部兩次“亮相”都反復強調的4個重點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管理、強化基礎能力建設。這些都是在為市場“打地基”。
目前碳市場建設雖然迫在眉睫,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做好基礎工作才能促使市場長久穩定有序發展。
“碳市場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效的管理機制、完善的法規制度、可靠的交易系統、真實的排放數據、扎實的能力建設! 莊國泰說。
兩個“以點帶面”助力
從行業選擇的角度來看,目前只有發電行業被納入到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領域都是碳排放的重點行業。
李高對此曾解釋說,首先,選擇發電行業主要是因為發電行業的數據基礎好、產品相對單一、管理比較規范,易于核實數據和排放權配額分配;其次,發電行業的碳排放量較大。根據目前的方案,排放量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的水平作為納入企業的門檻,發電行業納入的企業達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過30億噸。盡管目前只納入了電力行業,但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統。
在我們看來,發電行業目前在各方面符合我國碳市場建設初期的各項衡量參考標準,以此為點,輻射其他行業再合適不過。隨著市場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條件的不斷成熟,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范圍必將逐步擴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行業。換句話說,碳排放將納入越來越多企業的投資運營之中。
除了行業選擇之外,地區的試點工作也在“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北京作為七個試點之一,北京環境交易所積極參與到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及全國碳市場的研究與建設,北京環境交易所在做好自身試點工作的同時,不斷對非試點地區提供經驗宣傳,希望可以帶動非試點地區碳市場的加快建設。
李高對此也表示,從試點到全國碳市場的轉變,是利用市場機制達到綠色低碳目標的重大機制創新。待系統運行平穩之后,將加快碳市場建設進程,擴大規模,并適當考慮擴大參與主體。“前提是平穩運行,先把基礎打好!崩罡哒f。
通過上述可以看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后,碳市場的工作重心已由試點示范轉向共同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碳交易試點地區要通過繼續深化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試點碳市場制度設計,總結梳理試點經驗,在保持試點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在條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國市場進行過渡。
但李高還表示,碳市場建設現在進入了新階段,原則上不支持有關地方開展新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造成試點“遍地開花、無序發展”的局面,也建議現有試點不要盲目擴大市場覆蓋范圍或發展新的交易品種,避免加大將來向全國市場過渡的難度。氣候司將和試點省市共同研究商定試點過渡的具體辦法,共同向全國統一市場的方向邁進。
北京環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還說,試點工作的有序開展,也激發了越來越多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有些非減排企業也在主動購買減排量。
我們通過對行業相關人士的了解發現,目前碳市場上關注點聚焦在兩個方面——配額分配以及核查落實。
據了解,目前試點地區的交易方式主要為配額交易,此外還包括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交易。行業相關人士介紹道,配額在前期由主管部門分配時,分為無償分配和有償分配。目前,為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近95%為無償分配,近5%為有償分配,有償分配主要以拍賣為主,無償分配的劃分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具體標準還在完善中。
李高在第六個“全國低碳日”曾表示,在深入開展調研并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發布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組織開展發電行業配額試算工作,確定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
莊國泰在市場動員部署會上表示,目前生態環保部正督促指導各地方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重點排放單位歷史碳排放數據的報送、核算與核查,以及制定監測計劃有關工作,加強第三方核查機構培育和管理工作力度,對各地方提交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和校準,提高數據質量。
碳金融仍需不斷探索
早在2016年,根據當時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的測算,若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覆蓋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擴大至30億—40億噸。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12億—80億元;若考慮期貨在內,交易額將大幅增加600億—4000億元。
但現在僅電力行業,涉及碳排放總量就有30多億噸,這個巨無霸量級的市場已經備受全球關注。
李高曾在2017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表示,碳交易市場非常重要,希望這個市場能體現碳交易價格,進而通過這一價格調動金融資源,以推動相關行業發展。
專注于碳金融研究的國際金融專家高興泉也曾表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進一步優化碳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統一市場的定價交易功能,引領市場健康發展。
“同時催生碳交易市場的活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碳金融領域,參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碳投融資和碳金融中介活動等,從而促進碳排放權價格價值回歸、平抑市場波動、對沖市場風險。目前已經擁有20余種碳金融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會成為海內外投融資資本的聚集地!备吲d泉說。
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在其官網上披露,證監會傳達學習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證監會表示將借鑒國際經驗,研究發展碳排放權期貨等商品期貨新品種,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助力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
上述種種都表明了碳金融有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還處在啟動階段,過度的金融化將會扭曲碳市場建設的初衷。我們了解到,此前各試點地區都積極推出了相關產品,例如碳排放權場外掉期合約、期權合約和結構化衍生產品、碳排放現貨遠期產品等,但都收效甚微,只有碳配額回購交易業務做得相對較好,碳金融的發展還需要不斷探索,任重而道遠。
莊國泰也在市場動員部署會上強調,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工作安排,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步推進碳市場建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開展交易,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增加市場活躍度,同時防止過度投機和過度金融化,切實防范金融等方面風險,充分發揮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
上一篇:“雙焦”價格“高位難安”
下一篇:鋁:供應與需求之變
|
〖收藏此頁〗〖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
|
↑返回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