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上午召開6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介紹環境影響評價“放管服”有關工作。記者了解到,隨著簡政放權,全國目前超過80%的項目環評已經無需審批。下一步環境部門將加快審批流程,在確保環境保護監管的同時,讓群眾少跑腿。
劉志全表示,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環評領域“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方面,僅半年來就又減少了一個審批事項,下放了一批審批權限。通過修訂環評法取消了環評機構資質行政許可,環評領域原來5項行政審批中,僅保留了建設項目環評1項。今年截至到6月27日,全國審批項目環評9.7萬個,備案50.1萬個,超過80%的項目環評無需審批。
放管結合方面,推進“互聯網+監管”,全國排污許可證同一個平臺核發和監管。優化審批方面,對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務,開通綠色通道,實行即到即受理、受理即轉評估,加快審批。據介紹,環境部審批時間已經較法定審批時限壓縮近50%,平均約30天左右。根據第一季度調度來看,地方報告書、表的平均審批時間已經壓縮至22天和13天。
劉志全表示,下一步環境部門將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大監管力度。將研究制定環評事中事后監管行動計劃,針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長江經濟帶和環渤海地區等區域,以及相關重點行業,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要進一步規范環評文件審批,完善環評準入條件和審批要點,規范自由裁量權,實現全國一把尺子審查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