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納入統計的71戶大中型鋼鐵生產企業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9550.3億元,同比下降28.07%;實現利潤17.25億元,同比下降98.32%。 在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盈利下滑、虧損面擴大的同時,一些地方的中小鋼鐵企業日子卻十分紅火。
小鋼廠“絕處逢生”
“中小企業從國家拉動內需中享受的實惠更多,而且能夠購買到價格最低的鐵礦和焦炭。”對于鋼企盈利“大不如小”的現象,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解釋說。 李新創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拉動中國經濟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是基建投資。他透露上半年投資增幅達到33.5%,而大約55%—56%的鋼材消費在建筑領域,對投資的拉動比較重要。而建筑領域以長材消費為主,鋼鐵行業的中小企業正是以長材生產為主,而大中型企業卻是主要以板材生產為主。另外, 出口大幅度下降也是大中型鋼企日子難過的原因。
“低水平”盈利不長久
李新創認為“建筑需求是一種低水平的拉動”,這樣的盈利方式不會長久。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看,這是很不環保的。例如,很多大城市立交橋普遍采用的鋼筋混凝土,會產生30%—40%的建筑垃圾。而這種低水平的建筑方式,給了中小鋼企“絕處逢生”的機會,特別是國家4萬億的投資拉動。因此,國家應當提高建筑用鋼標準,引領國內鋼企不斷提升產品等級,避免低層次低水平的競爭。 據介紹,在短期利潤驅使下,雖然國家政策三令五申禁止新建產能,但一些地方“隱形”產能很難管束。在4月中旬至8月初的這輪鋼價上漲行情中,一些中小鋼企業開足馬力能賺多少就先賺多少。
鋼鐵重組箭已扣弦
中國鋼鐵市場的規模很大,鋼鐵企業卻太過分散,粗鋼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不足100萬噸,排名前五的鋼企也只占據了全國鋼產量的不到28.5%,這種格局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目前中國鋼鐵產能6.6億噸,而需求只有4.7億噸,過剩1.9億噸,同時還有5800萬噸鋼鐵項目在建。分析人士指出,對付落后產能和無序產能,可能只有兼并重組這劑良方了。 據悉,國家擬出臺十大重點行業的兼并重組方案,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已在起草之中。工信部正研究起草《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條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