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現在的位置:廢金屬資訊網 > 新聞詳情 |
|
主動與期貨公司開展合作,補人才短板
“2017年我國焦化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局面,但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焦化行業的調整和分化還將繼續。”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會長崔丕江9日在大商所和上海鋼聯共同舉辦的“2017第五屆西南(成都)煤焦市場研討會”上如是說。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經過上一輪(2010—2015年)價格下行周期和去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西南地區焦化行業產能及產量進一步壓縮。有關統計顯示,西南四省市(四川、貴州、云南和重慶)2016年焦炭產量合計2693萬噸,占全國產量的6%左右,較2015年占比(6.5%左右)進一步下滑。
“西南地區焦炭產量的下滑,一方面是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環保等因素導致企業無法滿負荷生產;另一方面,經歷了前期行業低迷期后,眾多經營不善的焦化企業相繼關門。”中信建投期貨工業品部負責人張貴川分析說。
事實上,2016年,焦化企業盈利狀況雖得到明顯改善,但焦炭供應過剩的局面沒有改變。今年,鋼鐵去產能任務依然艱巨,鋼鐵消費放緩是大勢所趨。作為與鋼鐵發展高度相關的焦化行業,同樣面臨著產能過剩、流動資金緊張、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如何兼顧等問題。
“今年以來,西南地區主要鋼廠噴吹煤采購價持續回落,焦炭市場整體持續下行。”西南地區一位焦化企業人士說,西南地區物流成本高,特別是焦煤價格比其他地區高200—300元/噸,這對焦化企業來說壓力不小。
記者從與會的焦化企業處了解到,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西南地區正常生產的焦化企業近幾年紛紛轉型,尋求持續生存之道。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民營焦化企業,開始逐漸退出焦化行業,轉戰其他領域。實力相對偏弱的民營焦化企業以及部分國有焦化企業,開始關注期貨市場,嘗試利用期貨工具降本增效,穩定生產經營。
“近兩年,重慶和四川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與期貨公司開展合作,從培訓、建立制度、組建部門等方面為期貨套保業務做準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對記者說。
上述行業人士介紹,以前,西南地區的煤焦企業按照傳統的貿易模式進行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尤其是國有企業完全根據計劃指標完成采購和生產,對于價格波動不太重視。隨著煤焦價格波動加大和企業市場化經營理念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期貨市場,借助期貨價格來制訂相應的采購和銷售計劃,改變了以往僵化的采購和銷售策略。
不過,有煤焦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西南地區焦化企業雖為期貨套保做了很多工作,但并未大規模利用期貨工具來規避現貨價格波動風險。
“沒有大規模參與期貨市場的原因很多,包括西南地區焦化原料及產品與期貨交割品存在差異、人才匱乏、國有企業參與受限等因素。”上述西南地區焦化企業人士說。
貴州一位焦化企業人士告訴記者,西南地區煉焦煤在全國煉焦煤市場的占比很小,這決定了西南地區焦化行業規模在全國占比較小,而且西南地區焦化廠立足當地,原料基本使用的是當地的煉焦煤,于是就出現了無論焦煤還是焦炭,西南地區的價格與國內主產區價格的聯動性不強的情況。當地焦化企業不僅擔心套期保值效果會打折扣,而且還擔心套保過程中期現基差不回歸增加的風險。
“西南地區煤焦行業的特殊性并不是當地企業未大規模參與期貨市場的根本原因,相關人才匱乏才是核心。”一家期貨公司的中層人士直言,西南地區屬于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無論人口還是人才均屬于凈輸出地區,企業很難在當地招聘到既懂現貨又懂期貨的人才,而且也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這使得一些焦化企業的管理層想參與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但又不能很快實現。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不斷有企業主動尋求期貨公司,與其開展培訓等方面的合作。
另外,一些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套保也受到了相關制度和機制的阻礙。
華泰期貨研究院黑色研究員尉俊毅告訴記者,當前西南地區參與套期保值的焦化企業比較分散,有一些企業套期保值做得不錯,還參與過焦煤交割。“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要趁早,西南地區的煤焦企業若想利用期貨工具補短板,就需要在相關方面加強學習,儲備更多相關人才。”尉俊毅說。
|
上一篇:6月12日浙江臺州廢不銹鋼市場行情
下一篇:6月12日浙江臺州廢銅市場行情
|
〖收藏此頁〗〖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
|
↑返回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