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市的火爆和價格的持續拉升以及焦碳和礦價的上漲,并沒有常規性的給國內鐵廠和煉鋼鐵帶來好運。反之近期市場開始變的低迷,鐵廠出貨量大幅降低。在看似外部環境一片大好的形勢下,鐵市卻陷入“低迷門”,如此狀況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五一”過后,建筑鋼材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強勢上漲,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漲幅近300元/噸。中小鋼廠的生產線盡在超負荷運轉,用鋼廠老板的話說:“此時不賺錢,待到何時賺?”。
以常規來看,鋼市的火爆,必會帶動上游鐵價的同步上升,但事情結果并非如此,市場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這里僅以在國內鐵市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山東為例:“五一”前后,該省煉鋼主流出廠價在2320元//噸,鐵價漲到最高點的5月中旬,也只有2400-2420元/噸。此后鐵廠出于對鋼市的大幅度上漲,把鐵的出廠報價普遍高抬到2450以上。但上調之后已差不多沒有了訂單,在以后的時間里幾乎少有客商登門問津。
是何種原因導致國內鐵市變得如此萎靡不振,遭遇“低迷門”?以個人的理解和看法其主要原因有可能是以下兩點所致:
一是市場需求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起動。這里仍以山東為例:地處該省的萊蕪某大型鋼廠在金融風暴還未席卷全球之前的08年上半年,該廠煉鋼鐵月需求量少則四、五萬噸,多則六、七萬噸乃至更多。但從去年8月份之后,廠里開始虧損,受政策性和經營性減產的影響,在煉鋼鐵上只在今年3月份采購了幾千噸,其它時間幾乎沒有采購(這種情況在目前國內多數大型國企鋼廠中仍是一種普遍現象)。雖然現一些中、小民營鋼廠的產能已全部釋放,但大型國企鋼廠現仍在較大幅度的限產,在業內是人所共知的。這就說明了眼下鋼市“繁榮”的背后,其實就是大型鋼廠目前仍在不折不扣的還在限產所為。只要大型骨干鋼廠還在虧損,還在限產,就不能說市場已經完全起動了。只要鋼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起動,那對上游原料的產銷就會產生影響,這其中煉鋼鐵所受的影響則是首當其沖。
二是海外生鐵對國內市場所帶來的沖擊。從去年底海外生鐵開始大舉進攻占領國內的南方市場,每月十幾、二十幾萬噸的量幾乎壟斷了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地區,像江西、湖南、安徽等內陸鋼廠也從中受益。高品質、低價位的進口鐵使得山東、山西、云南等產鐵大省的資源根本無法進入上述地區。比如現海外鐵在蘇南的江陰港交貨價在2400元/噸左右,如運到附近的沙鋼、西城、永聯等鋼廠再加50元就可搞定。而目前山東最低出廠報價也在2450元/噸以上,如果用鐵路運輸到達上述鋼廠,僅鐵路費用就得110元/噸,再加上30元的短途運費已是140元/噸,到達鋼廠后最低也得2590元/噸,也就是說鋼廠使用進口鐵比使用山東鐵每噸至少要低140元。這樣算山東鐵何以進得了蘇南?又何以進得了上海、浙江、廣東?山東鐵進不去,那山西、云南的鐵同樣也進不去。
通過以上兩點的分析,國內鐵市遭遇“低迷門”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