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企業拒絕接受鐵礦石降價33%的結果,將本次國際鐵礦石談判拖入本世紀以來最長的“持久戰”。但中方的談判策略能否奏效,還得看國內外的鋼鐵需求變化。
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未來鋼材需求和價格的變化尚無法判斷,所以目前的鐵礦石首發價對鋼廠來說是盈利還是虧損也是未知數,但這個價格不能保證全年不虧損;事實上,業界對下半年看空的人為數不少。所以,拖過6月份后再看市場的大趨勢能否確定,如果鋼市回暖則可能繼續拖下去,如果鋼價再度下挫,還可以再談判。
雖然鐵礦石首發價出爐后,國內鐵礦石現貨市場未出現明顯上漲,但國際海運費卻在快速上漲。5月28日,巴西和澳大利亞至中國海運費約為31美元/噸和13美元/噸,但5月31日已漲至37.6美元/噸和16.6美元/噸,漲幅驚人。業內人士分析,這不排除投資機構和三大礦山公司對海運期貨FFA的炒作,以及大量租船控制運力,這對中國繼續談判也極其不利,因為這將進一步推高進口鐵礦石的到岸價,使國內的進口鐵礦石現貨價與首發價的價差縮小甚至持平。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有可能與供應商協商,接受粉礦價格,塊礦再多降一些。因為塊礦明顯沒有反映現貨市場的價格情況,另外,中國進口塊礦的比例和數量比日本、韓國企業要高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