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我國鋼鐵業陷入生產無序擴張、市場惡性競爭、產能集中度低等一系列困境。工信部對其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行業整頓,態度日益堅決。
4月18日,工信部再次使用鐵腕策略整治鋼鐵行業亂象。此次整頓政策中,差別電價、嚴控信貸、考核問政、監管查處等六大法律和經濟手段似乎不再新奇,并沒有給業界帶來過多驚喜。然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冶金建材部副主任陳子琦告訴本刊記者,近期工信部公示了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第一批鋼鐵企業名單,這表明政府在利用行政、法律法規、市場等綜合手段推進鋼鐵行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
然而另一方面,鑒于霧霾天氣留給公眾的持續焦慮,此次政策醞釀前后,環境稅的討論在業內升溫,同時拉動了行政化和市場化救贖的神經。
行業困境
中國鋼鐵行業已經持續經歷了多年的低谷。圍困至今,本質問題已經從初期的產能落后演變成產能過剩、從終端需求過旺過渡到終端需求下滑,從行業分散演變成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信息發布,鋼鐵產能過剩現象明顯。一季度鋼鐵產能產量過度增長,生鐵、粗鋼、鋼材(含重復材)產量分別為17823萬噸、19189萬噸和2455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6%、9.1%和12.3%。全國平均日產粗鋼213.2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此外,終端需求持續疲軟。有專家指出,從整體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粗鋼消費量已經接近瓶頸期。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向記者說明,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6100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國際經驗而言,一個國家達到中高收入水平后工業的比重會下降,服務業比重會上升。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向發達國家邁進,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也將越來越多依賴于第三產業而非第二產業,鋼鐵作為傳統第二產業,終端消費情況不容樂觀。
同時,行業集中度低也是鋼鐵行業的癥結所在。我國鋼鐵行業以生產小高爐為主體的鋼鐵廠偏多,正所謂“大產業、小企業”。據華然咨詢數據分析得出,2012年1-11月鋼鐵行業CR4行業集中度僅為27.3%,行業集中度很低。相比于大型鋼鐵企業,大量存在的中小型鋼鐵企業由于設備水平偏低,技術落后,不僅產品附加值較低,還帶來了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
相對于問題而言,行業經濟效益的大幅下滑讓業界對鋼鐵行業一片唱衰。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重點統計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5441.10億元、利潤總額15.8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4.31%、98.22%。2012年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僅0.04%。在市場消費不振、上游進口鐵礦石等原料價格波動的情況下,鋼鐵行業的經濟效益近期難以出現大幅好轉。
政府作為
實際上,針對鋼鐵行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產能過剩等問題,國家已經下大力氣整治。工信部的政策已經表明了政府在此期間的作為。然而可惜的是,鋼鐵利潤持續走低,行業并沒有因為政府的引導而走向好轉。
2009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全國各省市區工業主管部門和各大型鋼鐵企業下發《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熱軋板冷軋和中厚板被限產,意圖給此前“發燒”的鋼鐵行業產能降溫。
2010年8月,工信部再次明示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對我國鋼鐵行業生產經營狀況進行一次全面的整頓與規范,要求各地監控土地和環評手續,給地方政府下達兼并指令。
實際上,這是對當年6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提出加快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抑制鋼鐵產能過快增長的回應。
此后,2012年10月1日最新《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正式實施,成為規范鋼鐵產能重組細則。差別電價、問政考核、嚴控信貸等始建眉目。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鋼鐵行業并沒有因為行政化強制調控而回暖,僅僅就今年一季度信息發布顯示,從利潤構成情況看,鋼鐵主業明顯虧減、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比例也在下降。
有專家表示,行政化治理不見功效,把主動權還給市場是解決鋼鐵困境的正確路徑。然而差別電價、嚴防信貸等強制手段雖然從根本上無法解決鋼市的頹勢,但也起著一定引導作用。陳子琦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行政和市場的結合有助于振興鋼市。
環境稅難解鋼鐵困局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鋼鐵行業行政調控中的“環境稅征收”辦法,各方也是眾說紛紜。
據悉,此次政策在醞釀前后業界要求征收“環境稅”的呼聲比以往更烈。鑒于霧霾天氣給予的壓力,工信部部長苗圩日前表示,環保壓力日益增大,鋼鐵行業也必須加強政策限制。
環境稅,是對破環生態征收的一種稅收,主要是為了降低環境污染。發達國家征收的環境稅主要有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碳稅、噪音稅、固體廢物稅等。法國、瑞士已經進行了環境收稅并呈現良好的效用。我國自2011年10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來,將環境稅費改革、開征環境保護稅正式提上議程。
鋼鐵產業基本囊括上述各種污染項目。如果開征環境稅,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將會進一步提高,從市場角度來看,部分鋼鐵企業將面臨破產風險,從而有利于鋼鐵行業加快并購重組的步伐。目前在行業本身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推進并購重組有利于帶動鋼鐵行業未來良性發展。
如果環保成本大于淘汰成本,恰恰能夠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就像加大權力尋租的成本一樣。環境稅如果開征,對鋼市或起利好作用。
然而從另一角度預測,鋼鐵行業有其特殊性,鋼企的兼并重組涉及到地方政府、收購企業、被收購企業等多方利益。鋼鐵行業雖然經營狀況不善,但卻是納稅大戶,地方政府為其提供保護理所當然。環境稅征收使得生產成本增高,在地方稅收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或有可能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空置環境稅。此外,地方政府對環境稅征收不當則會導致片面收稅,以環境稅收為名增加財政收入,鋼企將面臨資金更加艱難的境地。
稅收的改革應該是源頭改革,而非增加新的稅種。我國鋼鐵企業的稅負已經很高了,在鋼鐵行業處于微利甚至是虧損狀態的情況下,由于我國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收體制,鋼鐵企業的稅負并未因為盈利大幅下降而有明顯減輕。
一方面,征收環境稅將進一步增加鋼鐵企業的稅負,使本已困難重重的鋼鐵行業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于在環境監管、污染物排放數據、環保稽查等方面各地以及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存在差異,有些差異還很大,在這些基礎工作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貿然開征環境稅,很有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事與愿違。因此,目前我國鋼鐵行業不宜征收環境稅。
一項關于環境稅收的行政調控頗顯尷尬。在多方利益沒有達到均衡之前,任何形式的行政手段所能達到的效果都會弱于預期。鋼鐵行業的解凍更需市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