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盡管我省GDP與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二者增速回落是不爭的現實。
探究根源,都是煤炭惹的禍。煤炭占據我省工業的半壁江山,煤炭經濟的下行拖累了經濟增長。
2012年,煤價在經歷逐年攀升的暴漲局面之后,首現大幅暴跌局面;去冬今春,由于供暖需求,煤價有所抬頭,但總體看,供需逆轉、煤價下滑已成定論。煤炭“黃金十年”自此終結。
從當前煤炭市場看,整體需求低迷不振,繼續延續低位運行態勢,而隨著進口煤量增長,煤炭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從我省看,煤炭產量低速增長,出省銷量下滑,銷售收入銳減,庫存繼續高企。煤炭廳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省煤炭產量完成2.19億噸,同比增長0.73%;出省銷量完成1.39億噸,同比下降1.46%;至3月底,煤炭企業庫存1837萬噸,同比增長9%;全行業煤炭收入960.9億元,同比減少47.89億元,下降4.75%。
省煤炭工業廳廳長吳永平認為,短期內煤炭市場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二季度仍將處于弱勢運行狀態;從長期看,根據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判斷,煤炭市場弱勢格局有可能繼續3-5年。
省內能源方面的官員和專家的共識是,煤炭市場供大于求將成為常態,國內外競爭將進一步加劇。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長韓東娥認為,煤價下降從長遠來看不是壞事,2012年煤價下跌使得虧損嚴重的發電行業狀況有所好轉,基礎能源價格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成本;同時,適當的經營壓力有助于倒逼煤炭企業加速轉型。
山西作為煤炭大省,煤炭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僅對我省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也對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影響至深。煤炭經濟的下行早就引起了省內高層的重視,僅今年以來就連續召開了多次形勢分析會、企業座談會和煤炭專題會,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制定政策措施,以促進煤炭產業增量、穩價、降本、提效。
從政府和企業的層面看,合理釋放產能成為當前煤炭行業保增長的主要措施。省煤炭廳正在制定的《全省煤炭經濟保增長“十五條”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對安全有保障的現代化煤礦,鼓勵適當提高單月產量,全年產量提高到9.5億噸。這意味著,從二季度開始,全省煤炭月均產量不能低于8200萬噸。也有官員建議,要充分釋放產能,讓價不讓市場,并預測產能高點將達到12億噸。但韓東娥的觀點則與此相左,她認為應適當控制產能過快釋放,穩定供給。通過限制一定的產量,讓煤炭企業重視原煤的提質加工,以期更符合行業未來清潔、低碳、高效發展的主旋律。
山西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能源基地,加快推進煤電一體化、煤焦一體化進程,理順煤電、煤運等關系,是煤炭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策。對此,省政府已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推動省內煤炭企業與省內電力、焦化等重點用煤企業協調發展。
而煤炭交易方式的變革對煤炭工業的發展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年3月,焦煤期貨在大商所上市;眼下,動力煤期貨正在醞釀之中,適時推出山西煤價指數已進入操作過程,在省內鐵路運輸煤納入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平臺后,公路運輸煤上網交易也在加快推進當中。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供需逆轉、競爭加劇,山西之于煤炭的話語權將逐漸削弱。釋放產能、增加產量,讓價不讓市場是當下的無奈之舉:企業要經營業績,政府要財政收入。這些只能靠多挖煤、多賣煤來實現。
短期看,山西GDP增長靠挖煤、財政收入依賴煤的狀況不會發生較大改變;長期看,煤炭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黑色煤炭實現綠色發展還需突破官員政績觀、企業業績觀等瓶頸,埋下身子實實在在去推動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