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在上線之初受到國內輿論關注并被寄予厚望,包括河北大量鋼廠在內的鋼鐵行業希望該平臺能夠影響并拉低進口鐵礦石價格。由于鋼鐵行業蕭條,這一平臺受到影響可謂“門可羅雀”,整個7月份,成交數量一共才四筆,交易量占到進口的比例不到1%。 這一平臺5月8日開通,截至8月8日的3個月時間里,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總申報658筆,其中買盤申報153筆,賣盤申報505筆,賣方力量明顯大于買方。總成交25筆,總成交數量322萬噸,總成交金額合計4.38億美元。
至于現貨成交低迷的原因,據北礦所分析,首先,目前下游市場需求低迷,鋼廠進貨的意愿較小,全國各大港口堆積前期大量進口的鐵礦石無人問津。最新數據也顯示,全國30個主要港口鐵礦石庫存數量為9776萬噸,接近前期1億噸的歷史高位。
另外,相對于新出現的電子平臺,大部分貿易商和鋼廠仍習慣傳統貿易方式,造成交易平臺上買盤回價較少。
據悉,目前已有國內外鐵礦石生產商、鋼企、貿易商等181家企業成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會員,這當中也包括大批河北鋼鐵企業。
之前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對于國際鐵礦石交易價格的影響力,關鍵要看其交易量規模,尤其是占到國內進口鐵礦石總量的比重。記者計算發現,7月份,這一平臺的現貨交易量,僅僅占到國內進口鐵礦石總量的不到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平臺在國際上面臨一個強勢競爭對手,即新加坡的globalORE全球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該平臺發起企業包括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巨頭以及中國寶鋼、五礦、華菱鋼鐵等客戶。在中國平臺投入運行后一個月內,globalORE也完成了首筆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