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現在的位置:廢金屬資訊網 > 新聞詳情 |
|
幾年來的每一個夏天,從鄂爾多斯到包頭再到北京的高速公路都陷入動輒數日的交通大擁堵,但今年,這條內蒙古煤炭外運的大動脈已經沒有了昨日的風光。 港口煤價經歷了連續3個月的下挫之后,已經對占據全國煤炭最大份額的內蒙古產生嚴重的影響。不少當地煤炭行業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價格,不開工反而虧得更少一些。 8月7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出臺了《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實施方案》,《方案》指出,2012年全國煤炭產量預期目標36.5億噸,其中,根據分解任務,山西、內蒙古和陜西2012年產量預期目標分別為8.1億噸、9.2億噸和4億噸。 實際上,僅僅內蒙古2011年的煤炭產量就已經達到9.7億噸,這意味著在國家部委層面已經對今年的煤炭作了減產預期。 “原則上必須以市場調節為主,政府行政調控為輔,但在某些時候我們也不排除會采取政府調控的手段。”8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局局長王俊峰在電話中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 今年的6月,是鄂爾多斯煤炭整合的最后限期。按照計劃,年生產規模在300萬噸以下的煤炭企業,將全部退出市場。但直到8月,當地官方仍未正式宣布整合結束。在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的煤炭大廈內,仍有不少煤企負責人前來蓋章。 “正式的說法應該叫煤炭兼并重組。”鄂爾多斯煤炭局辦公室主任表示,“兼并的主體在6月前都已經全部確定了,我們現在在做的都是后續工作,像更改法人主體、企業重新注冊等,履行必要的手續,所以說不是兼并重組還沒完成,而是在計劃內的時間基本完成了。” 鄂爾多斯宣布煤礦整合之前,共有煤礦三百余座,煤礦的平均單井生產能力128萬噸。 去年,鄂爾多斯市首批確立了神華集團和伊泰、匯能、伊東、滿世、烏蘭、蒙泰、特弘等7個當地民營企業為八大兼并主體,并且規定,每個集團整合目標至少5個煤礦。 對兼并主體的確立原則是:原煤生產能力在500萬噸以上,露天礦單礦規模在300萬噸及以上,且三年內未發生10人以上重大事故、資產優良的企業,可優先作為兼并主體。 繼首批確立的八大整合主體后,鄂爾多斯隨后又相繼公布了37家整合主體,其中有一半是民營企業,前后共45家。也就是說,280個地方煤礦將被整合兼并或重組,每6個多煤礦就要整合成1個主體企業。 與山西、河南兩地依靠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進行煤炭整合的模式稍有差異,鄂爾多斯更為青睞本地的民營企業,而實際上,這些民營煤企都實力強大。 |
上一篇:澳資源部長稱礦業繁榮期已結束
下一篇:東南亞成為鋼鐵廠商新目標
|
〖收藏此頁〗〖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
|
↑返回頂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