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跡,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難以支撐經濟增長。部分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而與此同時,國內戰略性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比如,航空工業高溫合金、鈦合金,從材料到最終產品有效利用率僅為10%—15%。2010年,國內產生高溫合金和鈦合金返回料7000噸,而由于缺乏專業回收網絡和具備專業技術、相應管理水平的利廢企業,大部分返回料被降級使用,大量戰略性金屬被浪費,并造成重金屬污染。
5月20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京召開“中航工業再生戰略金屬及合金工程”項目可研報告評審會,由師昌緒院士等9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一致通過報告。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表示,這一項目是我國對具戰略意義金屬及合金進行循環再生利用的有益嘗試,項目的意義遠大于項目本身。
新聞背景
我國高端產品中廢舊金屬使用率為零
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浩表示,作為央企,中航集團參與廢舊金屬的回收再利用領域源于一次發動機生產價格的國際談判。
吳浩告訴記者,我國經過多年的技術和工藝創新和升級,國際先進生產設備的進口和改造,具備了生產飛機發動機所需特殊鋼材等高端產品的能力。而且目前所有金屬都在倫敦交易所掛牌,每個人都能很清楚地看到銅、鐵礦石等每一種金屬原料的報價以及每一次波動,價格非常透明。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用工成本較低,與歐美國家相比,在價格應更有競爭優勢。但是中航合作伙伴之一撫順特鋼集團的相關特鋼產品報價卻比國外同類產品足足高出了近一倍。
“這個價格讓外國企業都覺得不可思議。問題出在哪里?”吳浩說,經過生產各環節的成本核算,他們發現唯一的“區別”在于我國特鋼生產企業對廢舊金屬的應用為零。
“國外在生產過程中,廢舊金屬的再利用率已達70%。”吳浩說,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廢舊金屬再利用達不到60%,產品的價格就不可能降下來。
按照這樣的思路,今年5月20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中航工業再生戰略金屬及合金工程”項目可研報告通過了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兩院院士師昌緒為組長的專家組的評審。
吳浩說,首先關注稀有金屬的回收再利用,是因為國內稀有金屬資源非常短缺,而且這些稀有金屬是軍工、飛機制造等高端產業必不可缺的,具有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鎳、鈦等戰略性金屬資源短缺但需求大幅增長。2010年,我國消費鎳50.5萬噸,占當年全球鎳消費量的34.5%,而自給率僅為18%。與此同時,國內戰略性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產業發展瓶頸
我國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面臨五大難題
盡管在我國很多金屬產品中廢舊料的使用率僅為零,但是我國廢品中,大部分有使用價值的材料已經被“拾荒大軍”拿走,但其再利用的過程粗放,污染嚴重。
環境保護部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產業尚處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有五大問題:一是法律體系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到位,各相關方參與和推動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行業運行管理體制和機制不健全,企業普遍經營分散、規模小、資源回收渠道不暢通;三是技術水平不高、發展模式單一,廢舊資源回收處理處置工藝落后,處理廢物的種類主要限制在電子廢物、廢金屬、廢塑料和廢橡膠等的行業,其他廢物的回收及利用相對較少,資源循環利用率偏低;四是資金不足,廢舊資源回收處理的“代價”較為高昂,需要財政補貼;五是人才相對缺乏,高級專業管理和技術人員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
二次污染嚴重是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產業的核心問題之一,中航上大金屬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欒東海說,中航重機稀有金屬再生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人民幣,其中的環保投入約1億元,每年環保運營費用約3千萬元,實現了廢水、廢氣、廢渣“三廢”的零排放。
“但是對于很多小作坊式的企業,處理1噸再生金屬,利潤也就是100元人民幣,如果想要環保達標,生產1噸再生金屬的環保投入就需100元,利潤就沒有了。”欒東海說,很多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企業的利潤其實就是他們應該投入的環保成本。
中航上大位于河北省清河縣,清河縣是我國最大的廢舊金屬集散地。吳浩說,穩定的廢舊資源回收的渠道是廢舊資源產業的命脈,這也是中航上大金屬再生公司選擇落戶清河縣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規范的回收渠道,回收再利用的機制不暢。”吳浩不無擔憂地說。
專家建議
把充分利用廢舊資源納入“十二五”規劃優先發展領域
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擁有量較低的國家,環保而充分利用好廢舊資源非常重要。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主任、研究員喬琦建議說,一是各級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產業的發展,加強統籌規劃,將其作為重點領域納入“十二五”規劃優先發展。二是各園區、企業要在充分借鑒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加大投入,積極參與試點示范,擴大試點的輻射效應,強化示范作用。三是在大力發展的過程中,積極落實低碳要求,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究探索低碳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等。
逐步形成行業標準及規范
師昌緒、徐濱士和曹春曉等院士建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盡快建立戰略金屬及合金返回料的分類與回收管理體系,逐步形成行業標準及規范,爭取成為國家標準。而國家相關部委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在專項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企業融資等方面應該給廢舊資源回收再利用產業特別扶持,尤其對戰略金屬及合金的回收體系建設和再生利用技術研發,要給予專項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轉變“廢舊資源是廢品”的觀念
“觀念必須轉變。”吳浩說,我國傳統認為廢舊資源是“廢品”,不好,不能應用于高端產品中,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管理部門甚至發布文件禁止使用返回料。目前,國外稀有金屬合金返回料大量使用,利用率已達100%;國內稀有金屬返回料基本不用于特鋼生產,有的工藝文件還明確要求屑料返回料不允許使用,并規定塊料返回料利用率也不能超過30%。
吳浩說,廢舊資源經提純等處理后,完全可以是高質量的,也能用于高端產品。如果這樣的觀念不轉變,就不能改變當前小作坊式企業的粗放式回收,廢舊金屬不分類,“一鍋煮”了,造成一些稀有的、比黃金還貴重的金屬消熔了,大量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