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卸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之職的羅冰生23日在北京表示,中國與三大礦業巨頭的國際鐵礦石談判已經處于停滯狀態。目前國際鐵礦石價格已經不是通過供需雙方談判來決定的。
“上周,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在1月份鐵礦石價格155美元的離岸價格基礎上,提出把鐵礦石的價格上漲到188美元,只是向鋼鐵企業發布"通知",中國鋼鐵企業只能被迫接受”,羅冰生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二十期“經濟每月談”上說。
鐵礦石資本化趨勢不斷增強
羅冰生表示,當前國際鐵礦石貿易談判,首先要從全球鐵礦石貿易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中國鐵礦石進口的現狀來考慮。首先,鐵礦石作為一種商品,商品的屬性在不斷減弱,資本化趨勢不斷增強,有些礦山不是由企業家來興辦,而是由股東通過資本對企業的控制,按照資本的要求來考慮。
其次,目前全球鐵礦石供應處在一種價格壟斷的特定條件,也就是說,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對全球鐵礦石資源的控制量超過70%,他們可以通過對發貨、生產前后時間推移的控制,對整個全球鐵礦石的供需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去年鐵礦石價格大幅度上漲不是供需雙方協商討論的結果,而是由三家鐵礦石公司做出了決定,強迫所有的購礦企業必須執行的結果,不是談判的結果。”羅冰生說。
第三,從自身來看,只有中國鐵礦石市場存在“一種商品兩種價格”的特殊情況,意味著市場存在炒作空間,意味著貿易企業可以通過買進賣出倒賣鐵礦石,進行投機炒作謀利的可能性。
“這三種因素的結果,決定了現在中國在鐵礦石價格問題上沒有發言權”,羅冰生說,目前中國鋼鐵企業還處在弱勢的位置。鐵礦石是中國鋼鐵產品生產的基礎原材料,而鋼材又是中國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材料。希望把鐵礦石供應的問題,作為國家產業安全重大戰略問題的來研究解決,保證鐵礦石長期穩定的供應。
鐵礦石價格高位運行中國為鐵礦石漲價買單1980億元
官方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18億噸,比上年減少了913.47萬噸,下降1.46%。其中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四個國家合計進口鐵礦石5.22億噸,占進口總量的84.43%,以上四國是長期以來中國進口鐵礦石的主要來源地。
2010年全球鐵礦石海運貿易一直處于高價位的狀態,中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高達128.38美元/噸,漲幅高達60.74%。
2010年對中國77戶大宗型鋼鐵企業進行統計,全年企業的銷售收入總額3.08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33.58%,實現利潤897.1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2.02%,但是全年的銷售利潤率只有2.91%,低于全國工業行業的平均水平。
“由于原來價格的大幅上漲,僅進口鐵礦石這一項,201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6.18億噸,平均每噸鐵礦石上漲48.51美元,全年多付了外匯300.1億美元,按照匯率1:6.6計算,折合人民幣1980億元,要全部進入鋼鐵生產的成本,是2010年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實現利潤897億元的2.21倍。”羅冰生表示,這個數字說明,2010年中國鋼鐵行業整體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國際鐵礦石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羅冰生表示,鐵礦石作為一種國際貿易的大宗商品,供需雙方都具有專向性。供需存在相互依存關系,決定了實現雙贏是雙方的最佳結合點。從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來考慮,中國鋼鐵企業始終堅持同所有的礦山企業保持長期、穩定、友好的合作,實現雙贏的貿易合作關系。